《枫叶红》28期第二版
五 福 娃 欢 迎 您
—奥运会吉祥物趣谈
不管是哪个国家那个民族,办一件事情时总会祈盼能有好运气,顺顺当当、圆圆满满、吉祥如意。举办一次盛大的运动会更是如此。奥运会吉祥物就是这种祈盼的产物。你看,2008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个可爱的福娃正向全世界招手:北京欢迎您!
现代奥运会的吉祥物最早出现在1972年慕尼黑举办的第20届奥运会上当时,联邦德国的艺术家精心设计了一只名叫“瓦而迪”的小猎犬的图案,作为该届奥运会的象征。此后,吉祥物便成了奥运会的传统。奥运会期间,人们常常用吉祥物的形象制成各种玩具、把吉祥物的图案印在各种奥运会的纪念品上。不过,奥运会吉祥物的形象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必须经过国际奥委会或举办国奥委会的同意方可使用在商品和广告上。
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形象必须生动、欢乐、喜庆,富有本国或本地区的特色及文化内涵。一般是选择举办国一种富有特色的动物为创造原型。就说“瓦而迪”吧——大家知道,德国的牧羊阿犬寓意了运动员的坚韧、坚持和敏捷。
1984年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的吉祥物是名为“山姆”的老鹰。“山姆”以美国星条旗为背景。红白蓝颜色是美国的代表色。以卡通造型的鹰穿着美国传奇人物“山姆大叔”的服装,十足的美国风味。
再如,2000年悉尼第27届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三个澳洲本土动物——鸭嘴兽“赛德”、针鼹“米利”和食鱼鸟“奥利”,分别代表了土地、空气和水,表现了澳洲人民的精神与活力,还表现了奥林匹克的博大精深。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
福娃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五福娃是五个可爱的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的圣火的形象。
每个福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福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盛情邀请:“北京欢迎您”。
每个福娃造型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长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每个娃娃都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
贝贝:灵感来源于中国年画——莲年有余、中国传统鱼纹样、水浪纹样。他传递的祝福是繁荣。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贝贝温柔纯洁,是水上运动的高手,和奥林匹克五环中的蓝环相互辉映。
欢欢: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火纹图案、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样。他是一个火娃娃,象征奥林匹克圣火。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他将激情散播世界,传递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欢欢所到之处,洋溢着北京2008对世界的热情。欢欢性格外向奔放,熟稔各项球类运动,代表奥林匹克中红色的一环。
迎迎:灵感来源于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小藏羚羊。迎迎机敏灵活、驰骋如飞,来自青藏高原,是绿色奥运的展现。迎迎的头部纹饰融入了青藏高原和新疆西部地区的装饰风格。他身手敏捷,是田径好手,代表奥林匹克中黄色一环。
妮妮:其造型创意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和民间人们喜爱的燕子。她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将把春天和喜悦带给人们,飞过之处播撒“祝您好运”的美好祝福。天真无邪、欢快矫健的妮妮将在体操比赛中闪亮登场,她代表奥林匹克中绿色一环。
福娃的含义: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他们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的灿烂文化。娃娃们带着北京的盛情,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邀请各国人民共聚北京,欢庆2008奥运盛典。
三峡工程——中华复兴的标志性工程
天津财经大学 夏增有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之一,是中华复兴的标志性工程。三峡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境内的西陵峡的三斗坪,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宏伟的三峡工程
长江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在建的最大水利枢纽工程。这项工程由拦江大坝、水库和发电站及通航建筑物等部分组成,其主要设施和规模如下。
1、大坝和水库:大坝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初期156米,后期175米;三峡水库为典型的峡谷型水库。水库长约660公里,平均宽度约为1.1公里。水库的宽长比约为1:300;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2、电站:装机26台,装机总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
3、通航设施:双线5级船闸1座。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垂直升船机1座,可快速通过3000吨级轮船;年单项通航能力5000万吨。
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于1993年进入施工准备阶段,1994年正式开工,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2003年开始通航发电,原预计至2009年全部竣工,总工期为17年。按1993年5月末的价格计算,三峡工程静态投资为900.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移民安置400亿元。
梦想90年,争论30个春秋,艰难抉择,终成现实
长江三峡工程的提出,应归功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据文献记载,孙中山先生1921年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自宜昌上,入峡行……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我们还可追叙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孙中山先生以他敏锐的目光、宏伟的抱负就提出了对三峡工程资金筹集、全面开发论证和实施意见。他说,要引进外资,利用西方战时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来开发长江三峡的水力资源。并为此亲手绘制了7幅治江规划图。后来,他又在《民生主义》第三讲中明确说明了三峡水力是中国的天然资源,“让这么大的电力来替我们做工,那便有很大的生产,中国一定是可以变贫为富的。”
可惜,这毕竟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梦想。
1932年10月,由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发起,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组织了电机、水电、水利方面的专家,成立了长江上游水利发电勘测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查勘和测量,编写出《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这个开发计划的主要设计者是电器工程恽震、水力工程师曹瑞芝和水利工程师宋希尚。
1944年5月美国著名坝工专家、美国内务部垦务局总设计师萨凡奇博士,应南京政务资源委员会电邀来察勘三峡。当时已经65岁高龄的萨凡奇先生,不辞辛苦,不畏艰险,在抗日烽火浓烟密布的情况下,率领一支资源委员会的技术人员翻山越岭,冲破层层险阻,深入到日本占领的宜昌前沿,对峡江两岸的山川形势进行详细考察,而后编写出了著名的《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
孙中山先生开发三峡的伟大理想和萨凡奇博士为中国长江三峡开发的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毛主席的宏图与周总理的实施
只有和平的环境。才有安定工作的条件;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够开始宏伟计划的研究和实施。
1949年10月,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高高升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孙中山先生未能实现的梦想,摆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从此,揭开了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新篇章。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三峡工程前期论证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要任务是防洪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制订三年国民经济恢复计划期,把长江的防洪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首先成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从事长江流域的规划和治理工作。
历史上,长江是一条水患频发的巨河。根据历史记载,从汉初至清末(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辛亥革命)的2000多年间共发生有记录的洪水达200多次,平均十年就发生一次洪灾。随着这一地区人口增长和自然环境的改变,洪灾也日趋频繁和严重。19世纪中叶的1860年(清咸丰十年)和1870年(清同治九年)两次洪水,使两湖平原损失惨重。
20世纪以来,仅1921年到1949年的28年间就发生37次较大洪灾。例如1931年洪水淹没农田达5000多万亩,受灾人口达4000余万,其中淹死14.5万人,1935年也淹死十几万人。这是多么惨不忍睹的景象啊!
长江防洪问题的严重性还表现在它的中下游约9000万亩农田、7500万余人口,是靠沿江3600多公里的干堤和3万多公里的围堤来保护的。而这些干堤和围堤里的地面高程普遍低于长江洪水位。一到夏季,当地居民就如背刺剑地生活着。尤其是荆江(长江干流从枝城至城陵矶一带)一段尤为突出。北岸江堤平均比地面高出10多米。在沙市洪水位高程一般为43-44米,堤内地面高程仅30米,成了地上悬河。万一大堤溃决,百万人的性命将成鱼鳖之食,荆江北岸一望无际的平原,顷刻将变成汪洋泽国。
正因为如此,长江水利委员会经过紧张的工作,在1950年提出了荆江分洪工程计划。经毛主席批准,通过科学论证和精心设计、施工,已在1952年完成,可蓄水50亿立方米。这项工程在1954年长江抗洪时起了重要作用。1954年洪水大于历史上1931年和1935年的洪水,为百年罕见。虽然开闸分洪淹没了4800万亩耕地,死亡约3万余人,并使京广铁路100天不能通车,但它毕竟把灾害控制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挽救了数十万的生命和几千万良田。由此,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兴建荆江分洪工程,那么1954年的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将对中国整个经济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
1952年荆江分洪工程完成之后,1953年,正当我国国民经济由恢复时期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百废待兴的时刻,毛主席在百忙之中亲自视察了长江中上游,并听取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对长江治理的报告。当听到长办汇报兴建支流水库仍不能防止毁灭性的灾害发生时,毛主席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防洪目的,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卡住它呢?”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在三峡修建大型水利枢纽,以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设想。
1958年1月,在党中央南宁会议期间,毛主席又提出了三峡建设要“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同年2月,周总理率领中央和地方有关负责同志及中外专家100多人亲赴长江察勘荆江大堤和三峡,认真听取了工作汇报和各方面意见,然后,在重庆主持了主题为积极准备兴建三峡水利枢纽的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两年多来的争论,肯定了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主体,这对三峡工程是一次具有战略决策性的会议,根据这次会议的总结,周总理在3月份的党中央成都会议上作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报告。这个报告指出:从长远经济和技术方面考虑,三峡工程是需要修建而且是可能修建的。但何时修建,要待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方能决定。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七种关系:远景与近景;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根据这些原则,周总理说:“很难确切地说,干流在前或支流在前,小型在前或大型在前,不要这样的固定,而要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周总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精辟地分析了三峡工程与其他工程、干流与支流、小型与大型的关系。今天,我们重温周总理的这些讲话,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集中全国科研力量,攻克三峡工程技术难题的战果
长江在地球上的河流中排列第三,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尼罗河,在中华大地上是第一大河。三峡工程的规模在世界水利枢纽工程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三峡控制集水面积100万平方公里,约为长江全流域180万平方公里的2/3。坝址平均年径流量4510亿立方米,约为长江入海平均年径流量9300亿立方米的一半,且是我国航运的“黄金水道”。在这样一条关系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命运的“巨龙”上动手术去除隐患,造福人民,兴建高坝大库,有多少问题要一个一个去解决,有多少科研课题要一个一个去攻克。
1958年,在周总理主持下,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水电站部领导负责,组成三峡工程科研领导小组,组织全国有关科研院校,集中主要科学技术力量,开展三峡工程的科研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提出了长江三峡初步设计报告。
初步设计报告经过188名专家的审查,一致认为“三斗坪坝是不可多得的好坝址”。正常蓄水位可按200米高度设计枢纽建筑物,但在水库运用时,重庆市百年一遇的洪水位应控制在朝天门。以减少重庆市的重大淹没。至此,三峡工程的坝址位置和正常蓄水高程的两个重大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结论。
150米方案的诞生
从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三峡工程论证的第一个回合要算正常蓄水位150米方案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到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宏伟规划。根据这个规划到2000年我国发电量应在12000亿度以上。2000年后如保持年递增9.1%的速度,到2005年将达到18460亿度。可是那时年人均也只有1300多度,仅为美国1987年年人均10938度的12%、俄罗斯年人均5937度的22%、日本年人均5685度的23%。而1987年我国人均年占有量是446度。能源建设任务是相当艰巨的。特别是华中、华东地区,21世纪都将面临能源比现在更为紧缺的形势。因此,对“一江春水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的长江不进行充分利用,感到十分惋惜。开发利用长江三峡,位置适中,施工方便,又有着巨大的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自然成为水利电力工程师们首先想到的一个最优点子,也成为上级主管部门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长办根据水电部要求和为了缓解21 世纪初华中、华东地区部分电力缺乏状态,提出了坝顶高程165长、正常蓄水位150米。装机容量1300万千瓦,年发电量677亿度。且有一定防洪能力,也能改善数百里川江航道的较低水位方案。经国家计委1983年5月组织350多位专家和领导审查,于1984年10月国务院原则批准了这个可行性报告。只是将坝的高程从165米提高到175米,以便遇到特大洪水时超额拦蓄,减轻中下游洪灾。同时,指示筹建组织机构,着手前期准备工作。这一喜讯,使水利电工程师无不欢欣鼓舞、喜上眉梢。按照他们的说法,三峡工程不再是一个梦了。
国务院的文件,党中央的通知下达后,国内外的反应空前强烈。全国政协六届二次大会上,一些委员发言对《150米三峡工程方案》表示了积极支持;但也有不少委员对此时上马三峡工程表示坚决反对。国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等人也提不同程度歧见或根本否定的看法。
重庆市,由于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因长江水道而发展起来大西南航运、铁路、公路、空运的交通枢纽,又是长江上游的一座工商、教育、文化的特大中心城市。重庆又处在三峡库区的库尾。大坝蓄水位的高程,无疑是关系这座城市今后的命运,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特大问题。
因此对《150米三峡工程方案》向中央正式提出意见,用文字呈报中央。
邓小平看了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报告后,作了这样的指示:“三峡工程是个大项目,我们要从长远的利益考虑,给子孙后代留一点好东西。这中坝方案(指重庆市的185米方案)既可以增加700万瓦装机容量,万吨级船队又可以开到重庆,是件了不起的事。若再采取分期蓄水,开发性连续移民的方案,100万移民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看来低坝(指150米方案)问题不少,要认真考虑中坝。”
简洁而明确的结论
经过专家们对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得出明确而简洁的结论,严格来说,应该是两个,一个是总体概念的结论,另一个是对三峡工程各种方案优选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三峡工程“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建议早作决策。”
第二个结论是:三峡工程应“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
第一,专家、学者从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提出“建比不见好,早建比晚建有利,”的客观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三峡工程投资占同期国民收入的比例和所需材料占同期总产量的比重,来衡量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才提出“建议早作决策”的意见。
第二, “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含义。这四句话包含了大量的技术术语和方案比较过程。长江从三斗坪到重庆市一带,从水能利用、防洪要求和通航条件来看,也可分为二级开发,即选两个坝址,一个是人人皆知的三斗坪,另一个是在沛陵市附近。经过比较认为两级开发的优点是可减少水库移民和淹没,有利于库区排沙,两级同时建成也有利于保持航道的航深,但防洪效益不如一级开发,且工程量大,投资多,效益差,经济不合理。“一次建成”是指工程而言,即大坝一次修到185米高程,不进行分期建设。“分期蓄水”是指正常蓄水位分两次达到,初期正常蓄水为156米,最终正常蓄水为175米。分期蓄水不仅可以满足防洪、发电、航运的基本要求,综合效益好,有利于工程的少投入早产出,而且为处理移民问题和泥沙淤积等技术问题留下了充分的余地。“连续移民”是从工程准备阶段就做开发性移民规划及试点,在工程建设和分期蓄水过程中,有较充分的时间对移民进行安置,减缓移民强度,使移民安居乐业。
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任务完成了,这一科学的论证结论将受到历史的检验。我们相信,历史将证明它的正确性。
让我们举起双手来摘取这一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灿烂明珠,来欢迎地球这一伟大的奇迹吧!
人代会通过《三峡工程》建设方案
1992年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同时在北京召开。终于在4月3日人大会上,以2/3以上的多数票1767票获得通过。这是我国重大工程建设,要在人民代表大会上表决,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事例;同时在人代会表决中,有近1/3的代表投了反对票,也是人代会历史上不多见的。
三峡工程大事记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1994年12月14日,工程开工典礼在三峡坝区隆重举行。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
2004年7月8日,三峡双线五级船闸通过验收,转为正式通航。
2005年9月16日,三峡左岸电站9号机组并网发电,三峡左岸电站14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提前一年建成投产。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达到185米设计高程。
现在预计三峡工程可能提前一年于2008年全面竣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