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红》28期报缝
冠心病患者莫忘补水
水有止渴、镇静、稀释血液、散热、润滑、利尿、运送营养等工效,已有研究证明,水与老年人冠心病发作密切相关。
据统计,心绞痛、心急梗死多在睡眠时或早晨发作。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等各种因素,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血液黏稠度也较高。人在夜间因呼吸和出汗会消耗部分水分,加之老人常有起夜(小便多)习惯,水随之消耗也较多。夜间缺水会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量减少,血小板凝聚,粥样硬化的血管更易产生栓塞,当栓子脱落在脑动脉、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内时,心机就可出现急性供血不足导致坏死。所以,老年人尤其患冠心病的老年人,重视饮水是预防心梗发生的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由于不少老年人神经中枢对缺水反映不太敏感,会因“不渴”而不愿喝水,身体经常处于一种轻度脱水状态而不自觉。因此,老年人即使口不渴也要常喝点水。可根据自身情况,首先饮一杯水(200ml左右)可及时稀释过稠的血液,促进血液流动。夜尿多者起夜时可多喝些白开水,能补偿体液的消耗。当气候炎热或饮食过咸时,更应该多喝水,这既可补充流失的水分,也可将废物及时排除体外,防止人体酸性化而损害血管。
年老重饮食
饮食是维持人的生命之第一必需。饮食养生,乃养生重要方法。重视饮食养生可达保健延年益寿目的。
进入老年各种生理机能衰退,特别表现在消化吸收、内分泌、新陈代谢等功能的衰退。必须有与之适应的营养需要。人的健康与摄取的食物有密切关系。老年人日常饮食需要精心调理。不仅满足与吃饱、吃好还要注意品种搭配,从营养学角度,合理安排进食的量与度。
老年饮食,首先要做到摄取食物品种多元化,不可偏食,不可嗜。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饮食要掌握“四低一多一远离”的原则,即低热量、低脂肪、低动物蛋白、低盐,多蔬菜、水果,远离烟、酒、及刺激性食品。粮奶果蔬鱼肉蛋七类食品,按照我国古书食养生篇记载,谷、肉、果、菜四大类就有一百五十多种食物。这些是老年人食养的基本来源。这些主副食品,必须精心搭配,科学食用,充分吸收,才能最大限度滋养身体。《素问•脏气法时论》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就是说,以谷类作为主食,肉类为副食,用蔬菜充食,以水果为辅助。《养生四要》又指出:“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此五胀之气,本在五味也。”五味以养五脏,五味调和,各得其养。古人以五味概括粮菜果肉,强调全面摄取,合理搭配,方能达到食养之目的。任何偏重一味或凭嗜好食用,都不可取。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健体强身的要素。老年人均衡食用肉蛋奶及豆鱼菜等,即可保证各种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需求。饮食得法,人就能长寿。
维生素并非多多益善
维生素并不是滋补品,并非多多益善。使用过多反而有害,有时还可能中毒。
脂容性维生素:这类维生素不溶于水排泄效率不高,长期过量摄入可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如大量服用维生素A,可暂时性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恶心、呕吐、嗜睡等急性中毒症状;继续服用还会发生骨骼、皮肤、粘膜和神经系统等方面改变,出现骨痛、脱发、皮肤瘙痒、及浮肿等症状。维生素D用多了也会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寿长由已不靠天
期盼健康和长寿,是人类共同最求的美好愿望。然而,世上不存在“长生不老药”和“返老还童术”,要想获取健康和长寿,必须有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保健防病方法。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在世界范围内,亚洲是个长寿区。亚洲人的长寿方式是:节食+运动+良好的精神状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良好的基因=长寿。
古人云:“善服药者,若善修养。”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与长寿,除去遗传、社会、医疗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外,60%取决于个人对身体的保护。先天不足后天可以补;先天条件再好,不注意后天修养,也难以长寿。
长寿之道首要当是适宜的劳动和锻炼。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他阐述了劳动与健康长寿相互依存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的人,会进入高寿者行列。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适当的体力劳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预防疾病,对人体健康多益。不过,把“生命在于运动”理解为单纯的四肢运动,对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在重视延缓躯体衰老时,更要注意延缓大脑衰老。俗话说,“脑子越用越灵”。人积极进行思维活动,智力开发就充分,就益于长寿。
“生命由天赋”寿命靠人为。旷达得长寿,乐天双耄期”。这是全国老年体协主席刘建章多年来为健康老人的题词,是老人长寿经验的点睛之谈。健康需要自己争取,生命要靠自己延长。老年朋友们常使心情愉悦豁达,注重修身养性,饶有兴致地过好每一天,则延年益寿目标可达。
|